滨鸻

Shore Plover Charadrius novaeseelandiae

滨鸻(英文名:Shore Plover,学名:Charadrius novaeseelandiae),是鸻形目鸻科鸻属的小型鹬鸻。头部黑色,头顶及上体褐色,下体白色,具独特的白色头环。分布极为有限,仅存于新西兰的几个无掠食者的岛屿,全球数量约200只,是世界最濒危的涉禽之一。

外形特征:滨鸻长约20厘米,重52-69克。身体短胖,比例近似于翻石鹬,具黑色头部(除灰褐色的冠部被白色带环绕)、橙色至红色的眼环及橙色短粗腿。雌鸟头部的黑色替换为暗棕色,嘴尖更黑。无季节性变化。幼鸟面部主要为白色,有深棕色眼纹和冠部,上体斑点更为明显,喙主要为黑色,腿和眼圈淡色;约6个月大时获得暗色面具。

鸣叫特征:发出响亮清脆的“kleet”、“peep”或“splew”叫声,兴奋时加速成响亮的颤音,类似蛎鹬的叫声。也有柔和的接触叫声“kleet”或“pip”。飞行展示时发出拉长的“beep-beep”声。雏鸟受威胁时发出高音重复的尖叫,随年龄增长声音变得更响亮刺耳。雌鸟的叫声比雄鸟更高,幼鸟的叫声比成年鸟更高。

生活习性:滨鸻栖息于岩石海岸带有广阔潮间带浅池的区域,有时覆盖着藤壶、海螺或藻类斑块;也出现在附近散落巨石的海滩和较少见的盐草甸。繁殖于巨石堆中的沙滩和内陆盐草甸。活动于低潮时分,于浅潮池边缘和湿岩石上觅食,食物包括小甲壳类、蜘蛛、腹足类、双壳类和昆虫。日间和夜间皆活跃,视潮汐而定。非繁殖季常以小群(最多15只)觅食。

生长繁殖:滨鸻在10月中旬至12月筑巢,直至次年1月可能再筑巢;长期一夫一妻制。保卫巢址及雏鸟养育区,有时也保卫觅食区。巢建于巨石间的凹陷处或盐草甸的沙砾中,由根和死草构成,衬以植物材料、偶尔羽毛、贝壳和鹅卵石。一般单窝,但已记录到二次繁殖。三枚卵,有时两枚,平均大小37毫米×26毫米,孵化期约27-28天,由双亲轮流孵化,主要由雄鸟夜间孵化。雏鸟上体有斑驳的白色、米色、浅棕色和黑棕色斑点,缺乏白色颈背环,下体淡黄色;由双亲照料,但雌鸟照料更密集;离巢时间极不稳定,29-63天(通常35-45天),可能取决于食物供应;幼鸟独立时间为41-67天。大多数鸟首次繁殖在2-3岁,少数在第一年。每对鸟平均孵化成功率83%,其中7-43%成功育雏,即每对鸟0.5-0.8只幼鸟。

区别辨识:滨鸻栗胸鸻(带纹点水鸟)幼鸟易混淆,但滨鸻喙明显更长。

保护现状:IUCN:EN(濒危)

地理分布:分布于查塔姆群岛的东南岛(=Rangatira);已重新引入新西兰的卫星岛屿。

其他:历史上滨鸻遍布新西兰沿海,但现在仅限于查塔姆群岛的几个岛屿。

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,了解更多滨鸻的全球分布信息

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

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滨鸻的信息:

声明: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

粤ICP备17132527号-1 | 隐私政策 | 使用条款 | Ⓒ2017-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